欢迎您访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平台!

千年书院张载祠

更新时间:2024-05-27 11:04:50作者:读书村

千年书院张载祠

千年书院张载祠

作者|王建新

炎炎夏日,我们乘坐的大巴行驶在连霍高速西安--宝鸡段(也叫西宝高速)一路向西,窗外不时掠过鳞次栉比的村庄和绿油油的农田。在这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上,远处视线里始终呈现的是东西走向的巍巍秦岭,像是一条绵延不绝的黛青色巨龙,护佑着三秦大地的风调雨顺,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龙脉和父亲山。看着掩映在云端里的太白山主峰越来越近,渭河沿岸粗粝的逆风也难掩此刻内心的激动,因为我们马上就要抵达此行目的地眉县横渠镇,前去参拜位于太白山脚下的一代大儒张载祠和他创办的横渠书院。

从绛帐立交下高速,南行不远,即拐入横渠古镇。待大巴车停稳,从车窗里一眼目睹到一座青砖灰瓦宋元色调,兼顾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静静地坐落于街巷一隅,重歇式山门上一块金碧辉煌“张载祠”的匾额在古柏森森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张载祠又称张子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城东23公里处的横渠镇,南靠秦岭太白山,北临佛教圣地法门寺,东与道教圣地楼观台相连,西与西府名胜诸葛亮庙、钓鱼台、周公庙、金台观毗邻。张载祠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之地,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后世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自宋至今曾修复过14次之多。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并在祠内恢复横渠书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

张载祠座北向南,建筑以中轴线对称,旧址约17亩,现为省级重点文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廉政教育基地。张载祠(横渠书院)分为“一核四区”,以张载关学思想展陈馆为核心,辅以正蒙之路、关学之心、教育之荟、耕读之苑四个区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了“横渠四句”、“民胞物与”、“六有”、“十戒”、“东铭”、“西铭”等张载廉洁勤政和家规家训核心内容,祠内现有山门、展览室、大殿、正蒙殿、横渠讲堂、碑亭等仿明清建筑物,文物有清康熙皇帝御赐匾额一面、明万历及清乾隆等历代重修及拜竭祠庙碑石八通、木刻《横渠志·卷之六》“第十八代裔哀祠”原版等,都是横渠书院和张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当我们穿过古色古香的山门进入祠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内矗立的七棵古柏,树龄近千年,个个虬枝苍劲,其中有一棵张载亲手所栽。据导游介绍,张载手植柏高9.3米,树围3.6米,树干曾经雷劈一分为二,历经近千年,枝干盘若蛟龙,青枝直指天空。多像张载先生命运多舛和不屈不挠的一生,虽饱经风霜却傲然屹立,风骨犹存,成为绵延千年的历史见证,被国家林业部定为中华名树。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沿着南北轴线我们先后参观了大殿和正蒙殿,大殿门匾上赫然写着“学达性天”四字,据说是康熙皇帝御赐匾额,殿内塑有张载彩绘雕像,并绘制了长达60米的巨幅壁画:求学悟道、奉母教弟、习练兵法、辞官归里、设馆讲学……,图文并茂,将张载先生一生曲折经历和生平事迹形象地刻画出来。在左右书童侍奉下,一代大儒张载头戴高装巾帽正襟危坐,慈眉善目,仿佛时刻关注着宇宙万物和天下苍生。张载用大写的人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横渠四句”的家国情怀和关学思想影响激励着后世子孙和无数中华儿女。在张氏家风家训馆,张载“六有”“十戒”等内容,精确地提出了一个人生活中待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对今人修身养性和做人处事仍有很好的引导、警示作用。张载家规作为全国50个优秀传统家规之一入选中央纪委编撰的《中国家规》一书。

张载(1020年-1077年),又称张子,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家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庙庭与周敦颐、邵雍、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张载祖籍河南大梁(今开封),北宋景祐二年(1035),张载父亲张迪在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病逝。当时年幼的张载与弟弟和母亲一同护柩回开封归葬,翻越秦岭行至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时,因听闻前方发生战乱,加上路资不足,难以返乡,最终将父亲安葬于横渠镇南大镇谷,全家留居横渠,从此,张载便在眉县安家,入横渠镇崇寿院读书。后来“横渠先生”的名号,即来自于此。张载一生遍读佛学、道家之书,但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即关学思想。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汴京(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或为冥冥“宿命”所归,张载一生,除两次被朝廷召晋,三历外仕,大部分时间都在横渠著书立说,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终身清贫。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最后一次辞官回乡时殁于临潼馆舍,年五十八,贫无以殓。在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葬于大镇谷口的迷狐岭上。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明公,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赐封郿伯,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儒张子。

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修葺一新的东西厢房,室内办起了张载关学思想文化展,通过图片绘画、实物陈列、文献资料等展示张载生平事迹、关学思想、文化传承等内容。详细记述了张载的生平和其关学思想之精华,张载提出“大虚即气”的学说,被人们称为关中理学,也就是关学,与濂、洛、闽并称四大学派,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后被编入《张子全书》中。其后1000年来,关中地区文人士子们一直秉承他开创的思想和精神学馆遍布省内外,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横渠四句”、“民胞物与”等哲学理念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朝廷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我们所熟知的《白鹿原》这部小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民族史诗级别的作品。文中的朱先生是带有几分传奇和神秘色彩的人物,其中朱先生劝退清兵的描述,用了大量的“笔墨”。事实上,《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关学最后一位传人、关中才子——牛兆濂。他是清末民初名满三秦的理学家和关学派的代表人物,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尊为“关中大儒”和“横渠以后关中一人”,也是关中民间广泛传诵的“牛才子”。在这里还了解到,《白鹿原》正是作者陈忠实根据牛兆濂的生平事迹创作出朱先生这一角色,将“牛”、“人”二字合二为一取姓为“朱”。

院内伫立着几块被玻璃罩住的石碑,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漫漶,不太显眼,导游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东铭”、“西铭”碑。原为《正蒙·乾称篇》中的一部分,作者张载曾将其录于学堂双牖的右侧,题为《订顽》,将篇中的另一部分录于左侧,题为《砭禺》,后世根据所立方位将其改称为《西铭》、《东铭》。其基本思想是天地、家国、圣贤、老幼、病残、孤寡共为一家,仁孝为准绳,彼此相友爱,交信和睦,体用不二。作为儒学的经典文献之一,这两段话本是张载为批评学人的顽愚品性而说的,因为很好地阐述了儒家思想大意,所以一向被视为儒家经典篇目,评价极高。特别是在两宋之际,佛道鼎沸,儒学不竞,消极虚无思想充斥,积极入世的儒学面临很大危机与挑战。所以此篇一出,北宋理学家程颢就立即称道说:“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在学术思想上,与佛道二家严格区分,维护了儒家的尊严。

浏览一面面图文,观瞻一件件实物,聆听着张载生平事迹和见解,我好像穿越时空,触摸到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的文脉风骨,不仅肃然起敬。张载一生坎坷志存高远,执著立言创立关学,是北宋理学创立者之一,也是关学宗师。张载创立关学,特立独行,在中国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幢高大的丰碑,在国际、国内影响颇大。他为后世留下的“尊礼贵德”的人文价值、“横渠四句”的太平理念、"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惊世名言,被哲学家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凝聚了张载的学术追求和社会使命感,展现了大境界、大襟怀、大抱负、大担当,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坐标,对当代人也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横渠四句”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给人一种强烈的积极意识和进取精神,它蕴含的有所立、有所为的人生格局,为人们树立了价值方向。可以说,张载是用他自己的一生,在探索践行“横渠四句”中表达的人格境界。

“横渠四句”中的“四为”,呈现出一种利他的精神和舍己为人的抱负,这种理念不是自我牺牲,而是一种深层的、根源性的自我实现,张载称之为“大心”的境界。正是立足于“大心”的境界,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观念:天下苍生都是我的手足同胞,天地万物都和我的生命息息相关。“四为”也就是儒家的最高人格境界,通过“立人之性”、“求为贤人”、“学为圣人”这三个阶段来体现人性的不断完善和自我完成,从而使人的道德实践由有意识的自我约束性践履,逐渐变为自由而自然的行为,这样人类也就进入了大同世界。

张载提出的这“四为”是封建时代思想家所广泛认同的理想,“民胞物与”是这些知识分子的一曲正气歌,它哺育了许许多多志士仁人,激励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救邦国于危难,拯生民于涂炭,终生奉行道德理想,生死利害一切置之度外,这也是宋明理学的一个始终高扬的传统,对历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很多政治家以及士大夫将“横渠四句”奉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横渠四句”是冯友兰一生从事学术活动的理想和信念,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亦十分推崇张载,认为横渠所讲的“为生民立道”乃“相生相养相维相治之道也”;“为万世开太平”乃“大宗教家之心志事业也”,说明了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同时又必须是精神领袖,如此,才能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近年来,习近平、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多次引用这一句话,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在追求天下一体、世界大同,和合共生。2015年新加坡“习马会”马英九引用“横渠四句”,呼吁“为了两岸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的强盛。

张载祠大殿和正蒙殿东侧,矗立着一座仿古建筑就是横渠讲堂,殿前屹立着一尊高达五米的“大儒张载像”,估计是后世关学弟子们开馆讲学和室外祭拜的场所。院落东西两侧分列有雕梁画栋的碑亭,长达百米的碑廊内存有历代文人墨客所留石碑50余座,名人牌匾30幅。其中不乏苏轼、于右任等历代文人大家笔墨。张载祠旧址东侧,依祠新建有牌坊、广场、张载塑像、关学博物馆、景观长廊、文化讲堂等,景观初成少有林木,炎炎烈日下游人不是很多。听导游说,张载墓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占地87.2亩,是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因时间紧迫无法前去祭拜,只能将遗憾留给下一次。

步出张载祠,大家被书院门东侧巨石上四个龙飞凤舞的草字所吸引,开始没认出来,与同行者绕石后探寻,得知四字乃“动非自外”的草书,出自张载《正蒙·参两》用语,为张载辨证思想之一。他认为日月大地的运转都有其内在的动力,非有外力的推动,强调事物运动由于内在原因决定的辩证法命题。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切行动来自于内心的主宰,每个人生命的觉醒一定是靠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正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返程的大巴上,前来参观的同行者们议论纷纷,用短短半天时间与大儒张载完成了一次精神“邂逅”,品味着深长的关学思想,叩问着缄默的历史星空,内心由衷的发出古今喟叹。我也在默默思忖:在岁月长河中,一个人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但他的思想和为人能被后世等津津乐道,彪炳留史,古人何求,今人何求?古代文人都将“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作为人生追求最高目标,张载依然,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曾几何时,张载祠也经受过文革期间“破四旧”的摧残,以致残垣断壁、文物流失,年久失修,门可罗雀。可喜的是,近年来张载关学思想再次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热点,不少专家学者不远万里,慕名前来张载祠拜谒先哲,访真研学,寻根溯源。古往今来,中国知识分子推崇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立世之道,难道不正是中华民族苦苦追寻的文化自信吗?!张载先生“横渠四句”的家国情怀和关学思想,也将激励我们子孙后代以积极有为的心态和刚健弘毅的气度,探索自然万物,关怀普罗大众,经世致用,继往开来,真所谓"张氏有声名四海,载公气韵炳千秋"。

上一篇:抱歉没有了
下一篇:半池烟雨一池香

为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