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平台!

幸福的归属

更新时间:2024-05-19 23:04:43作者:读书村

幸福的归属

幸福的归属

——《下一站,再见》所传递的情感

作者|映泉

作家小村在《汉中散文的n种表情》一文中,对梁红梅的散文作了精准的评判。原文这样说道:“许多作者读了梁红梅的文章,都会说一句:读哭了——就打动读者来说,红梅的文字似乎具有了催泪弹的效果。她发自内心的善良和多情,文字的质朴和真实,体现的是文学最基本的也是最纯粹的价值。”

我在阅读红梅的第二本散文集《下一站,再见》,与作家小村的评判,有不谋而合的感觉。说实话,近年由于自己的身体不是很好,虽也读书,但很挑剔,不入法眼的东西一般不看。但红梅的文章虽说不是篇篇都看,却也看得不少。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红梅的文章所传递的情感,都能引起一个阅读者与作者的共鸣。这种共鸣,既是生活的痛苦,也是人生的幸福。

当然,不得不说,红梅的诸多散文,内中都夹杂着一些看似很有哲思的生活感悟的句子,这其实是散文写作的大忌。在叙述的当口,生硬地夹杂些对生活原景的指指点点,或是引用些名人名言,都会削弱文本的艺术效果。不过,红梅的散文已然跳出了那种新闻快捷报道式的体例,她惯用真切感人的生活场景,仍然不失催泪 的魅力和纯真的情感。

具体来说,我非常喜欢这本集子中的第一辑:雪域开满格桑花和第二辑:心中有情眼中有光 风中有笑。尤其第一辑那十八篇美文,篇篇都是那么耐读。

红梅是写亲情散文的高手。她的文笔总是那么不紧不慢,截取生活中那些直击心灵的细节,畅谈着与亲人相濡以沫的经典。她叙说过往的辛酸,正是亲情“爱 ”的力量在存续中的体现。辛酸愈多,爱就愈强。一个体认不到生活中 “爱”的人,不敢说其内心阴暗,但至少可以断言,这是一个心智不健全的人。相反,一个永远记住生活中 “爱”的人,尤其是亲人间的 “爱”,并把它作为人生存续中的精神图腾,这种人既懂得幸福,也会有感恩的情怀。红梅就是个知“爱”、知“福”、知“恩”的人。

不妨列举文本中的几个片段吧。《路灯下的拥抱》,是写作者在西安学习,晚上乘坐一辆出租车,言谈中知晓司机是个单亲妈妈,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在作者下车的时候,司机要求作者抱抱她。作者很爽快地拥抱了这位素昧平生的人。作者认为,抱抱她,听她倾诉,无疑就是一种“爱”的传递。文本有这样的述说:“等红绿灯的时候,我剥了一颗糖给她,想让糖的甜味化解一些生活的苦,用一点微弱的想象,给这暗下去的岁月涂一抹艳红。”

文本还继续写到,当作者拥抱了这位司机,只听这位单亲妈妈说:“姐,谢谢你的拥抱,谢谢你耐心听我唠叨。我一定会勇敢的活下去,让我的孩子健康的成长。”

再举一个例子。《我的母亲陈正菊》,文本说:“童年,每年除夕,母亲都会拎着大包小包,从千里之外的异乡回来,为我和姐姐煮可口的年夜饭。大锅里卤的猪腿、五花肉,馋的我直流口水。母亲一边用指尖掐起滴油的肉片,轻轻地丢进我的嘴里,一边笑骂:馋猫,小心烫嘴。”

文本继续絮叨:“成年后,我也做了母亲,儿子小时候体弱多病,让我饱尝到生活的一地鸡毛。也让我体会到做母亲的幸福和伟大。更理解了那些年我的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我和姐姐的艰辛和不易。”

无须再举例子了,更多的还是留给广大的读者。因为不同的阅读经历,对文本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认知。而我读红梅的文章,虽然是断断续续,但已然感到了红梅的幸福。那是生活经年的历练,也是亲情多年的滋养,更是这些年她把书写作为一种人生精神的善缘。正如她在这本散文集的结尾处写的那样:有一个人在树上挖一个洞,对着树洞把所有的心事讲出来,然后再用泥巴封上,一场心灵的对白,就被封存在了那个树洞里。

期待红梅还有更精彩封存于树洞的灵魂对白!

上一篇:抱歉没有了
下一篇:年节与乡俗

为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