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平台!

文友

更新时间:2024-05-16 07:04:35作者:读书村

文友

文友

作者|刘娟

作家杨绛说,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才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我深以为然。

世间真相,唯有一个人亲身经历体悟过,方感真实深切。我是在生活的变故中,深深地感受也领略过赤裸裸的人心人性,更品尝了一些人世间酸甜苦辣的滋味,记住了一些人一些事的善恶美丑,增长了对世事的认知见识。这是社会的大课堂给我上得课。如曹雪芹言,世事洞察皆学问,自有一番深切的意味。

行走世间,在这些或善美或险恶的交集中,我与叶志俊老师,只是因文学而结识的普通文友。俩人虽素味平生,因着文学且同处小城,要么是参加文学活动,要么是作品的发表,就有了一点交集。

论年龄,叶志俊老师是长于我者,我当以兄长论之。现实中,他是一位身居乡村的退休教师。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孔夫子有着“万世师表”的美誉,韩愈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说,我对此有着天然的尊敬。我以为,这是个与文学距离最近的职业吧。我自然称呼他为叶老师。

我们的交往也都与文学有关。打开相关记忆,已记不清我们相识于确定的那一年,但那最早的印象就有叶老师的身影,是我写作路上多年的文友之一。我想,这份文友间的牵系,多是因他古风犹存的朴实热情的善意。看似简单平淡,却散发着友善宜人的謦香,这是论资源谈价值的时下,人的一种罕见的品质。

印象中,乡村教师出身的叶老师,常是理着男士带着分寸感的平头,且衣着严整。夏天是带领子的白衬衣,秋冬季是深蓝黑色的上装,着装外形上并不马虎。他的言辞慢条斯理,与人说话脸上有一丝平和微淡的笑意,是典型的教师风范。整个人没有教诲与人职业的显露,更没有咄咄逼人文艺的锋芒,虽然他的职业和阅历允许他这样,他勤于写作发表的作品也给了他这样的底气,他却没有以此来轻傲于人,把自己放得低,只是淡淡地回应着,淡淡地微笑着。谦和的形象就这样留在我的记忆,这也是我愿意走近他的心理因素。这样整肃的人,我在猜想,在教书育人生涯中,叶老师该是个认真尽责的人吧。

不知是教书育人职业的熏陶,还是乡村宁静的自然环境,抑或是一个人本心本色的使然,从未离开过脚下的乡土,喜弄文学的叶老师,身上保留着一些长期熏染出的特质,纯朴、踏实、热情,这也从我与他的一些交往里可窥其一。

我与他虽交往无多、少于见面,可在文学写作上,始终彼此关注着,给予着鼓励和支持。这在俩个普通人之间,无关功利,发乎本心,有的只有对文学的挚爱和同道中人的惺惺相惜。

有几次,我在省作协的“文学陕军”和汉中日报等平台上发表了作品,我自己还没注意到,他看见了总会快快地转发于我,告知于我,并祝贺于我,说这是你在平台上发的文章,也祝贺你发表了作品。

收到这样的信息和表情包,总会令人欣喜和感动,有阳春三月如沐春风之感。

当然,他发了作品,我有时也留言点评。为得是一份文友间的鼓励和回应。以我在他朋友圈中的发现,叶老师对文友们也都是如此。有其他文友发表了作品,他总是热情地鼓与呼,转发了扩大影响,推介别人的作品,也不吝给别人以吆喝和掌声,这就难得。

现实里,文学的功用,只有珍爱的人看重它,并不能给普通人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也仅仅是安顿愉悦身心而已,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又有多少人在乎给予关注的热情?功利的社会里美好淳朴的物事也并不多见,更何况曹丕早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话,虽是举手之劳,可这也是需要付出热情和敞开胸怀的。“莫以善小而不为”,也未必人人如此。

叶老师的举动,像是故事里文人雅士间交往的风雅,怎不令人感慨古道犹存,古风犹在。我感动于这份文友间真诚相待的情谊,成人之美的和善,谦谦君子的风尚。事虽小,足可观人品文。对此,我是心怀感激的。我想,别人同我也是一样的感受。爱出者爱返,他自然也收获了文友间的真诚。

叶老师在岁月里勤勉有加,他拿起了笔就不曾放下。长期文学写作耕耘的结果是,在耳顺之年后,他与别人一起联合出版了自己的散文作品集《最后的村庄》。我是从新闻中得知叶老师出书的消息。那次,他从汉中开完作品研讨会回来,主动联系给我发信息说,多年的文友了,送你一本我的书。也约好让我在小城的某家商店去取。

我在这家商店取到包裹了几层的新书。闲谈中得知,商店女主人与叶老师同村,她说,从村里到县城的班车一天就只有几趟,一大早,叶老师就把书送到店里了。没有想到他颠簸着几十里山路,进城办事馈赠新书于我。

我心里又是一暖。

我与叶老师虽同处小城地界,相距也就几十里远,但叶老师在地方上的乡村老屋居住,我家在钢城的工厂,来往也并不多,加之一名普通写作者,写书难,出书更难,出书花费的钱对于个人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每本书都是有成本价,更何况他一介退休教师,靠着一份养老金来养家糊口,我怎能白收了他的书。我就用微信红包把书钱给他转过去,他却拒绝了,说,多年的文友了,我怎能收钱?送你的。我只好作罢。

收到新书,见他在扉页上还题了赠语落款了日期。这说明,他把文友间的情谊看得重,还顾念着我这个不常往来也仅仅是文友的文友,我心怀歉疚和感动。顿时,一种文学的儒雅之气扑面而来。文友间赠书、题书、取书这样的生活细节,我亲历了也感受了,虽小而微,却是多么美好。

何以报之,唯有真诚的祝贺,这也更鼓舞鞭策着我。

遥看叶老师的朋友圈里,不仅看到他转发的各类文学作品,对家乡的自然美景风物,也常常展示,我喜欢看他散发着自然气息的一幁幁图片,虽然没有摄影的专业视角,不太讲求技术,但他把眼里发现的美好用图表达出来,再配上一行简短文字,图文呼应,反映生活。

青翠的远山、嘻戏的猫狗、红艳的花朵、自家的老屋,这些都构成了他的摄影点,被他记录发布出来。从这些文图里,可以看出,他对家园故土的热爱和赞美,对家乡土地的深情关注,但更多的是,他把热爱和情思诉之笔端,化成了文字,形成了一篇篇的作品,汇集在作品集《最后的村庄》。从这些饱含植物汁液、飘散炊烟气息、盛放村人悲喜、弥漫淡淡乡愁的篇什里,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赤子情怀,扑面而来;一种村庄远去的落幕,令人掩卷长思。走进这本书里,细品他的文字,你会驻足岁月,细观流变,情愫纷纭,思绪万千,回味悠长,指认回归。这也是他文心外露才情展示的表现。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这是智者诸葛亮留给儿子的诫子书言,对人对事提出了预警。走过岁月,滤去杂浮,在艰辛的写作道路上,在为人为文的交集中,我想,时光改变了叶老师的形貌,却并没有带走他对文学的挚爱,更没有改变他心性的真诚,故以致远。他是收获了文学庄稼的人,他是得到了心灵回应的人。

为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