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平台!

电影的魅力

更新时间:2024-05-08 23:04:23作者:读书村

电影的魅力

作者|黎明

汤姆?克鲁斯的最新力作《碟中谍7》上映了,作为阿汤哥的铁杆粉丝,我是绝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的,首映当天的傍晚,我正闲坐在汉山上观赏落日,随手查到晚上9点有场次,一溜烟儿的赶忙下山奔向了电影院。不觉间距观看上一部《碟中谍6》已有整整五年的时间了,那时刚好去加拿大看儿子,在蒙特利尔的一家影院观看了首映,IMAX巨幅超大银幕给观影感受增分不少,遗憾的是没有中文字幕,囫囵吞枣地看了个大概,回国后又去影院回了个炉才算过完瘾。只是这次《碟中谍7》新片的上映感觉没有引起观众的普遍关注,影院里的观众虽然比平日里多点儿,但也远未达到之前几部满座火爆的程度。估计近些年来由于国产电影质量的提升,转移了观众的视线,61岁男神的回归也难再现昔日的辉煌。

电影的魅力

我从小就爱看电影,对于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那个年代你不看电影也确实没有什么视听娱乐能让人热爱了。电视机是奢侈品,整个城市里也没有几台,普通家庭根本不敢奢望,手机、电子游戏更是科幻小说里的虚幻事物,仅在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出现过,它们的妙处是我这等小孩子当时想都想不到的,除了收音机外,电影自然成为为数不多的可以触及和享受到的娱乐项目了。

小城里电影院没几个,电影片子一年也就那么几部,但凡一有新电影上映,人们从电影院门口的玻璃橱窗了看到海报,便会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新影片给单调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些许期盼和乐趣。有一阵子主要以样板戏改编的电影为主,什么《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海港》、《红灯记》等之类的,对于这类电影小孩子是极不爱看的,电影里的演员没说上几句话就依依呀呀的开始唱起来,听也听不明白,节奏又慢,急人的很。有时父母带着我去电影院,一看是这类的影片就没了兴致,不是睡着了就是哼哼唧唧地闹着要回家。有些片子还反复地上映,大家也没得太多地选择,就把看电影当作一种消遣,一部片子看上好几回也是常事。但我偶尔也对此类影片中的某个桥段产生点儿兴趣,比如去看《杜鹃山》,前面的内容我几乎都不看,跑到电影院外的水泥扶手上溜滑梯玩儿,但是会特别叮嘱父亲在电影播映的最后大结局时一定要出来叫我,电影中的女主角柯湘会在这个时候气宇轩昂地带领游击队员撒出一张大渔网将敌人统统网住,我觉得只有这一段看着最过瘾,“一网打尽”这个成语就是通过这部电影牢牢地印刻在我幼小的头脑里。虽然对这类的电影不感兴趣,但父母如果要去看的话我还是会央求着带着我去,因为在电影院的门口时常摆着一个卖烧鸡的摊子,卖花生瓜子糖果的也自然少不了,我感兴趣的是这些吃食。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父母对我这个幺儿子的小小请求一般都会满足,一个烧鸡腿、一小包花生便成了我看电影的小福利。看完电影我的小手牵着父母的手往家走,时不时双脚离地在父母的牵引下顽皮地揪个猴,昔日温馨的画面现在想想就会让人感慨不已。

80年代城市街头的电影海报

昔日电影院门口最火爆的生意就数卖花生瓜子的小营生了,看电影的人进影院几乎人手一包花生瓜子之类的小吃。影片的播映往往是从头到尾伴着一片嗑瓜子的细碎声音,这仿佛是一种观影约定俗成的仪式,没有观众为此会产生不满和意见。这就辛苦了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每一场次结束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拿着扫帚打扫满地的瓜子花生壳。每个地方观众的口味也有差别,早些年我在海口看电影,当地观众进场吃的是甘蔗,自然散场后满地留下的就是甘蔗渣了。随着观众文明程度的提高,如今这种观影的陋习已几乎见不到了。

那个时候电影院专门有一个职位叫“跑片员”,一部电影如在几个电影院同时上映,胶片一般仅有一套。一个电影院放完一卷胶片,下一个电影院的跑片员会赶紧地骑着自行车把胶片取回去放映。正常情况下都是衔接安排好的,但时常也会遇上一卷胶片放完了,跑片员还没将下一卷送到的情形,观众等的不耐烦了就会集体起哄,平日里大家压抑久了,好不容易逮着一次可以合理宣泄的机会,大呼小叫的场面就变得颇为热闹了,给看电影增添了不少的乐子。

有时候院子里的大孩子们会带着我去电影院“混”电影看,买上一张票几个孩子偷偷溜进去挤在一个座位上。电影院的查票员拿着手电筒来回的照向一排排的座位,如发现座位上多了人便会训斥着赶出去。但他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瞅见查票员走近了,赶紧地把身子缩到座位下也就蒙混过关了。这种看法让人有些心惊胆颤,老惦记着查票员,一场电影看的人很不舒畅,但这颇具刺激感,回去了还可以向别的小朋友吹个牛。记得有一回电影院上映日本电影《山本五十六》,小孩子之前哪看过这海空作战的战争大片?个个全神贯注地盯着银幕上穿梭不停的飞机军舰,早把查票这档事忘到脑后,直到人家手电筒的强光照在脸上才反应过来,自然地被极不情愿地“请”了出去。

除了在电影院看,露天的“野”电影也是观影的渠道之一。有时回到农村的外婆家,表哥只要打听到附近的村子里有露天电影播放,吃过晚饭就会拉着我穿过田野早早地坐在场院里等天黑。有次邻村放映《平原游击队》,忘记了因什么原因去晚了,银幕前的座位已被人占满,只好和表哥绕到后面观看,但演员的右手就便成了左手,让人看着很别扭,好在主角李向阳左右开弓拿的是双枪,也就不在乎左右手的差别了。农村放映的露天电影大多都是我在城里看过好多遍的,常常看着看着就睡过去了,等一觉醒来,已是满天星辰,在一片蛙声稻香里被表哥拽着跌跌撞撞地走回外婆家中。偶尔公社的大院里会上映新电影,虽然也是露天的,但要收一两毛钱的门票。小孩子身上哪来的闲钱?我和表哥发现院墙边有一个排水口正好可以容我们钻过,这便成了我们免费观影的秘密通道。回到城里后把这事说给哥哥姐姐们听,他们笑我说为看电影去钻“狗洞”。

小城里离我家不远的部队大院到了周末会给军人和家属放映露天电影,有些影片是外面影院不公映的所谓“内参片”,每到播放电影的时候许多人便想方设法想进去一饱眼福,但出于场地和安全的考虑,部队有规定只是有限的对外开放,没有邀请是无法进入的。记得有次放映前苏联的二战巨片《解放》,人们得到消息后人山人海地挤在部队大门口都想进去,结果大铁门被挤得轰然倒下,这也反映出当时娱乐生活的贫瘠和匮乏。因为父亲的战友住在大院里,他们的孩子和我也是好朋友,往往播放“内参片”时会提前通知我并把我带进去观看,我便能享受这观影的小便利,在大院里看了不少的好影片,包括一些外国电影。但七十年代能看的外国电影主要是当时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拍得影片,内容格调都比较单调,用当时一句流行的话形容就是:“阿尔巴尼亚电影不是枪就是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

《大闹天宫》是我认为迄今为止国产动画片的顶级之作,这部从1961年就开始制作的经典美术动画片历经风雨在十多年后才得以完整公映,给孩童时代的我留下了极为震撼和美好的记忆。我上五年级的 “六一”儿童节,城区的学校在一家影剧院举办庆祝和表彰活动,我有幸和班上的另一名女同学代表班级被老师选出来参加了此次的活动。表彰活动结束后,忽然大幕拉开,为我们放映了《大闹天宫》,会场的孩子们一下子惊喜兴奋起来,孙悟空俏皮可爱的形像从此便刻画在无数的孩子心中。电影看着过瘾,但回来后班上有好事的同学起哄说我和女同学一起看电影,是一对儿,弄得我好长时间都不好意思再和那位女同学说话。

我大嫂也是个影迷,很早就自费订阅了《大众电影》,对当时的各种影片和电影明星如数家珍,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追星一族”。什么电影好看,那个演员演技好,她大都能给你娓娓道来,所以我对当时的电影和影星知道的比别的同学多的多。八十年代前后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电影文化也得到极大地复苏,出现了诸如《小花》、《庐山恋》、《小街》、《人到中年》、《巴山夜雨》、《芙蓉镇》、《牧马人》等一系列优秀的国产影片,艺术性和观赏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演员的表演自然流畅,极少象如今许多演员靠网红脸矫揉造作的尴尬表演。特别是《庐山恋》中男女主角的吻戏,虽然仅是在脸蛋上的轻轻一吻,却成为新中国电影(内地)的突破之举,预示着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新时代的来临。这部电业也创下了一部电影播放次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仍然在庐山景区的电影院每天上映。多年前我去庐山旅游,曾专门去看了一场,在影片的拍摄地观影,确实别有一番趣味。

这一时期开始港台和欧美日电影也逐渐地被引进内地,让封闭多年的人们通过银幕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极大的影响了社会时尚和潮流的发展。日本电影《追捕》中的男女主角杜丘和真由美的形象甚至成为当时青年男女择偶的最佳理想, 冷峻坚韧的高仓健也成了标准男子汉的代名词;好莱坞大片《第一滴血》中的兰博形象将个人英雄主义渲染的淋漓尽致,美式军服“兰博衫”成为男孩子们追逐的时尚服装。港台纯娱乐电影也让观众耳目一新,武打片、喜剧片、言情片通过各种渠道蜂拥而入,风格迥然的影片和影星一下让内地电影变得暗淡无光,内地电影虽然极力模仿也难以适应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观众的口味,因而形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潮期。

我上大学时看电影仍是娱乐生活的一个重要项目,每周学校都会在大礼堂放映一场电影供学生们观看。大家自带方凳按划好的科系区域观影,为公平起见,每次会轮换区域。起初是学校每个月发几张免费的观影票,后来变成了自费购票。我们这些青春萌动的小伙子,进了礼堂除了看电影,不免要对前后左右看到的漂亮女同学们评头论足,有的甚至暗生情愫。张艺谋的《红高粱》在礼堂放映后,调皮胆大的男同学在校园里看见走在前边的女同学,时常会故意唱起电影里的经典歌词:“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呀,莫呀回头!”此时许多人还不知道莫言是谁,更没想到若干年后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随着电视机、录放机渐渐地开始进入普通的家庭,电视剧的出现等对电影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电影片子通过录放机也能在电视上观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各种精彩的视频节目,老旧传统的电影院逐渐的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估计除了恋爱中的男女,许多人多年都难得跨进电影院的大门,传统的票房形式成为制约国产影片的一个瓶颈,老旧的电影院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九十年代左右录放厅蜂拥而起,由于片源丰富,成为人们观影的主要渠道。市面上也有专门出租录像带、碟片的商店,刚好我们家有一台录放机,我几乎看遍了那一时期的各类影片,当然绝大多数都是盗版的。去影院观影仿佛已离人们越来越远,许多的影院不是倒闭就是转包给了私人营业,包括我这么爱看电影的人多年都难得踏进影院一步。

露天电影

近十多年,电影的发行制度和观影模式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对电影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得盗版影片难以生存,中外新影片在内陆的上映和播放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院线操作模式,并成为一种新的产业。随之而来的是观影成本的大幅提升,换句话说就是电影票贵了。大约十多年前,在北京的大哥告诉我全家去看了一场电影花了一百多元,着实让生活在小城市的我吃了一惊。在我的印象里,电影票从我经历的一两毛钱到十来块钱已经是天价了,几十块钱一张的票有多少人能消费得起?今后的电影还有多少人去看?

事实证明,我有些杞人忧天了。大约在2010年前后开始,我所在的城市也陆续出现了院线模式的电影院,影院的设施与过往传统的影院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沉浸式的观影感受也是在家通过电视观看影视节目无法比拟的。虽然票价高了许多,但对于我这样喜欢看电影的人来讲慢慢地也能接受了。记得当时正好上映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第一部,身临其境的3D视觉和震撼的音响效果给我们一家三口带来的享受至今难以忘却。之后凡有我喜欢的演员出演或风格对路的影片上映,我都会为票房贡献点儿银子。恰好妻子也有同好,观影已成为我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播映模式也极大地激发了国内电影的出品,在市场竞争的法则下几乎每年都有几部受到观众欢迎的优秀影片上映,观众的欣赏水平和电影的制作质量都不断地提升,让我这种喜欢电影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和精神上的享受。

三年疫情期间,影院反反复复的关停,没有了观众的捧场给影院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危机,距我家最近的一家影院就因此而倒闭,让人颇感惋惜,疫情让整个电影业元气大伤,在此期间我也几乎没踏进影院一步。好在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经历了劫难之后,电影业又慢慢地焕发出新的魅力。从戴着口罩小心翼翼地观影到如今走进影院已忘了还有口罩这回事儿,畅快地呼吸着空气,或与影片中的角色同喜同悲,或感受着情节的紧张刺激,观影的乐趣又回到了我的生活之中。

为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