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平台!

大批科学家归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科研中心

更新时间:2024-08-09 13:06:15作者:自考大萨斯

5月2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最新当选院士名单,一个华人站在了聚光灯下——

大批科学家归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科研中心

陈刚,这个两年前还一度被卷入美国发起的“中国行动计划”,而身陷囹圄的华人科学家,成为了美国三院院士,得到了这个国家的最高认可。

2022年,悬在在美华人学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行动计划”在官方立场上宣告结束。此次陈刚当选院士似乎也释放着某种安全的信号。

很多人关心的是,这种看似安全的氛围会影响华人学者归国的决定吗?不断归国的华人学者在现实中给了我们答案。

风波之后

2021年,陈刚因未向美国能源部披露从中国多个机构获得的合同、任命和奖项在家中突然被逮捕。

图 |美国司法部对陈刚的起诉书尽管一年后,美国司法部撤销了对陈刚的所有指控。但匕首拔出后,依然是血淋淋的伤口。

更绝望的现实是,压在陈刚身上的大山只是这场风暴的一粒沙。“我痛苦地意识到,我是不幸运者中最幸运的一个。许多其他华裔美国科学家正因类似的所谓‘罪行’而受到不公正的调查。”

Science披露了一组数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要求调查的246人,有91%与中国有合作,其中有103人失去工作,他们大多数是终身教职;超五分之一人被禁止在四年内申请NIH资助,科研生涯被迫终结。近五年,已有至少82名中国学者在美国被抓捕判刑、驱逐出境。

图 |Science发文批判“中国行动计划”在文章中,Science表示,“‘中国行动计划’摧毁了数百名科学家的生活与学术研究生命,将那些杰出的科学家,送回了中国”。

然而和Science的预想不同的是,在“中国行动计划”的风波渐归平静后,华人科学家的“归国潮”仍在持续汹涌。

近日,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的著名痒觉研究专家陈宙峰,宣布全职加入颜宁领衔的深圳湾实验室,任神经疾病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刚刚获得概率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性奖项戴维逊奖的数学家孙鑫,将于今年秋季回国,加盟母校北京大学;

同样回归母校北京大学的,还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终身教授陈雪梅,她已担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

这是一次理性的选择。正如一位在美青年学者所言,陈刚当选院士并不能改变是否回国这杆天平上的砝码,真正的加注砝码在于“是否有成型的科研体系,是否有健康的学术环境”。

枝繁叶茂的梧桐树

“我感觉现在回来都有些晚了”,发出这声感叹时,覃刚健刚刚辞去了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终身教授,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

在媒体询问为何在得到美国众多科研机构基金支持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回国时,他坦言,“国内目前整个大的科研环境,让我很想回来做更多的事。我有很多中国学生,他们基本都回来了,而且发展得很好。国内的科研导向,与你的创造性、文章的水平和基金相关。这种导向更倾向于科研的本质,创新性的产出,某种程度上比完全靠基金‘生存’的导向更好。”

杜克大学终身教授、细胞死亡和免疫学领域知名学者陈家明同样认为“好时机来了”,他看到了祖国科研的新天地: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加;高校、科研院所对科学家的重视;新型研发机构更加灵活的机制……

这些都刺激着陈教授的肾上腺素,推着他全职加入浙江大学开始一番新事业。

覃刚健和陈家明的感受是真实的。

2021年,中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7956.3亿元,同比增长14.6%,基础科研的投入同比上一年增加了23.9%,达到1817亿元。

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的规模和强度指标,正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15年间,美国知识和技术密集工业产出的全球比例从38%降低到32%,中国从6%增长到21%。

这种此消彼长隐隐预兆着什么。

就像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的那样,16世纪到现在,全球科学研究中心起初始于英国,随后向西移动到美国,最近开始向东移动到中国。

全球人才的流动方向也验证着这一点。据教育部2022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十八大以来,我国留学回国人数有明显增长趋势,80%以上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

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吸引着他们,让来路亦是归途。

凤凰落地了

回国半年后,颜宁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在与更多领域同事的交流中,深受启发,新主意层出不穷,当然并不一定都是我自己的实验室去做,支持更多人的感觉很棒!过去半年,愉快并且满意。”

图 |颜宁微博分享过去半年的感受半年时间,颜宁的职位层层叠加,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首任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不断挤压的时间里,颜宁把精力留给了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回国时颜宁以“深圳年轻、朝气蓬勃,有无限可能”作为原因。如今,她正在践行着这种“可能”。

“任何个体的科研高度终归是有限的,而打造良好的平台,支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良好的环境里自由探索未知之境,长江前后浪滚滚奔涌,那才能创造无限的可能。”

刚刚在Science发表了研究论文的清华大学教授蔡峥,也在创造着一种“可能”。自回国后,蔡峥就一直在竭尽全力推动中国MUST望远镜的建设,获得了更多经济支持的MUST,预计只需7-8年就能真正落地。

图 | 蔡峥(左二)一行考察MUST项目选址未来一旦成功,MUST就能与欧美国家的望远镜形成协同互补效应,这是中国在天文学上真正实现并跑,甚至是领跑的绝佳机会。

在某次采访中,蔡峥说自己想要成为一个“在老的时候回看自己这一生,还是觉得自己干了几件有意义的事,哪怕只干了一件,但能让自己、能让后代、能让周围人骄傲”的人。

现在,他就在中国,做着有意义的事。

而蔡峥和颜宁,是无数归国科学家的缩影。

为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