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平台!

学术乱象!一篇论文,13个署名

更新时间:2024-08-05 22:06:35作者:自考大萨斯

作者大批发,一篇论文出现13个署名作者,其中一位还是与论文所涉专业毫不沾边的行政人员;忙到只剩一口气,最后却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第一作者的位置已被导师预定,自己最多只能署名第二作者;……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19年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中,“不当署名”已被正式列入学术不端范畴。然而,论文挂名现象屡禁未止。乱象“这就像是给了我一记耳光,我的学分要分给别人一半。”一位细胞生物学研究者曾在某学术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她博士期间独立完成的一篇论文中,导师曾让一位博士后研究员署名,与她成为共同一作。她对此非常愤怒,然而考虑到实际的毕业问题,最后还是妥协了。

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 NIEHS )对约 6700名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在线调查,这些研究者发表的论文都至少有两名作者。调查显示,46.6%的研究者表示曾对论文署名产生过分歧, 37.9%曾对作者名单的排序产生过争议。论文是学术界的硬通货,不管是读博、求职、评职称,还是申报各种“帽子”,都需要这一敲门砖。有媒体指出,论文、专著、主编教材的署名,都已成为“学术不端”发生的重灾区。学术论著署名中存在着向“学界大佬”馈赠署名、利益相关方交换署名、为亲属子女夹带署名等种种乱象:该署名的署不上,比如有的学生做了实质性工作却被告知不能署名;不该署名的往前蹭,比如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甚至还能署上其他非合作团队的大名;在署名权上“排排坐分果果”,一篇论文署名多达13人,甚至包括与论文所涉专业毫不沾边的行政人员。

出手

“挂名”的论文和“出租”的品牌一样,说到底,是无视公信,把严肃的学术和商业领域当作了名利场。“学术挂名”潜规则,本质上是一种学术造假行为,它亵渎了学术尊严,破坏了人才公平竞争机制,严重败坏了科研风气。科技部办公厅早已于4月27日印发《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国内多所高校出手,要求“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遵义医科大学等学校都在近期展开了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

学术乱象!一篇论文,13个署名

自查清理的时间范围是“2018年1月1日以来,师生以学校作为署名单位发表的学术论文,特别是纳入了人事考核或领取了科研业绩奖励的论文”,目标是压实各学院(中心、部)和有关部门管理权责,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坚决遏制增量风险。阴影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专门发出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致力于针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加强治理,将“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作为一种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按照对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导师、科研项目成果负责人不得在成果署名、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侵占学生、团队成员合法利益。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论文撰写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不当署名”,相较于剽窃、伪造、篡改等更加明显且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更为隐蔽,很难被发现。比如课题组负责人将最重要的署名留给自己,或者是偏爱的课题组成员,由于课题组负责人所拥有的学术权力,实际贡献人只能“服从大局”。比如科技期刊编辑更看重文章内容和质量,而对论文署名单位、署名作者轻轻放过,目前仍缺少发现不当署名行为的有效手段。

有些事不上称没四两重,上称了一千斤也打不住。学术生涯没有捷径,踏踏实实地给自己一个「学术承诺」也是当做的本分。想要走大路的人永远是灯火通明,而想要“抄近路”、“走小路”的人将永远走入死胡同。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为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