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平台!

事事无碍的境界,事事无碍理事无碍_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3-07-24 14:33:56作者:伴世尘晓

四法界是什么?

四法界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是现象界,宇宙万物一一差别,各有分齐。理法界是本体界,宇宙本体之理是万物的同一的平等的本质。理事无碍法界是有差别的万物与无差别的本体圆融无碍而构成的世界。事事无碍法界是宇宙万物由于均以同一理性为本体而能相互摄人无碍,构成普遍联系的世界,也叫法界缘起。

事事无碍理事无碍_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什么意思

事事无碍的境界,事事无碍理事无碍_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什么意思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怎么理解?

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成都文殊院有一幅对联,是直接引用唐代华严宗著名大师李通玄居士的一段文: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无边刹海,自他不隔毫端

上面这幅对联东南西北、上下左右、过去未来这“十世”,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或就是我们现在当下的这个活泼泼的一念之中,我们的这一念,就包容过无限的时间,包容了一切的一切。这层意思再一展开那无穷无尽的三干大干世界,那无穷无尽的宇宙,又是相互融摄的,无限遥远的东方与无限遥远的西方,乃至南北、上下、左右、前后、过去未来的无限空间,彼此毫无间隔,不说近在咫尺,连秋毫之末这样无限小的距离都不存在。总之,时间的无限和空间的无限全都消融在人们现在当下的这一念之中。这似乎比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还要来得直截,来得了当,极乐的佛土与铁由山下的地狱竞无一丝一毫的隔离,诸佛菩萨和六道轮回中的众生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一念之中,万法齐具,无缺无漏,不多不少。而说明这样宏大境界的,就是华严宗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及有关教义。

当你修行到了那个水平的时候,你做什么都是合乎自性的,都是合乎道的,那个时候事就是理,理就是事,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说法是一个意思。儒家先师孔子也有这个说法,他是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理不是理论的理,是道的意思,也是佛的意思,所以儒家学派说:即心即理。佛家说:即心即佛。

禅宗有个故事:一僧闻到钟声就从劳动的田间回宿舍了,他师父称赞他说:此是观音入理之门。这里的入理之门,就是入道之门。

中国的文字意义很丰富,词汇也很丰富,有的用这个词,有的用那个词,后学如果不到那个水平,很容易产生误会。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你处理各种事的时候,不要想着阻碍重重,因为一切都有定数。如果你能这样处理看待身边的事情,那么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因果报应。阻碍其实就是心中的烦恼,世事无常啊!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前面四句“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这是《华严经》讲的“理事无碍”。“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这是“事事无碍”。这是真的,哪有障碍?所有一切障碍从什么地方生的?不晓得事实真相,从妄想执着里面生出无量无边的障碍。明白事实真相,哪有障碍?

理事无碍就是多闻,就是你有理解任何事情的本领,有了这种本领就没有阻碍你的了

断除我法二执,自然理解。

五蕴皆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世界的真相就是这样。三世如梦幻,梦中处处有障碍,梦醒以后又有什么障碍?所以法界的真相就是法尔如是,也就是事理无二,事事无碍。

理通了,还要运用到事情上面去,看看自己是不是,在事上能用上理那。阿弥陀佛

何为理?何为事?何为无碍?比如:凡所有物质皆由质子+空+原子构成。左右皆不事,随缘而左右缘,做到中,正,善……是为善事,即为善事无碍,皆得善果。

说的应该是一种心里的境界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怎么理解?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前面四句“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这是《华严经》讲的“理事无碍”。“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这是“事事无碍”。这是真的,哪有障碍?所有一切障碍从什么地方生的?不晓得事实真相,从妄想执着里面生出无量无边的障碍。明白事实真相,哪有障碍?

如何理解事法界,理法界,事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是《华严经》常用的名词,有四种法界:

(一)理法界,道理、学问也是一种法界。

(二)事法界,事实、科技、功夫属于事法界。

(三)事理无碍法界,有这种理就有这种事实,有事实就有这种理,懂了佛法的道理,那么功夫就要做到,做不到就有碍。而有此事必有此理,若不懂此理,那是学问不够;有此理必有此事,若没有见过此事,那是经验不足。

(四)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事事无碍法界,必须六通具足,超越了物理世界,超越了感觉、知觉的现状。

另外还有“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包含了以上四种法界。为什么叫一真法界呢?我们分析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东方的道教、佛教、回教、印度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对于人生的看法都带有悲哀的、痛苦的、遗憾的、罪恶的色彩。但是,一到了《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所有的痛苦、悲哀、罪恶都没有了,《华严经》看此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圆觉经略说》

——————————————————

终教和一乘顿教,所修的是理事无碍观。华严提出“法界”的说法,包括了世间宇宙中万事万物和许多抽象的事物。这个“法界”是由四大原则构成。即“理”、“事”、“事理”和“事事”。

一、理法界——理代表了形而上,代表了本体,有抽象的,精神的,理性的含义。宋明理学的理字,即从此处所借用而直接《易经》的易理。

二、事法界——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物理世界。

三、事理法界——天地之间充满了“理”和“事”,也就是充满了本体和现象。有事不能通理,是智慧的不足;通理不能处事,则是经验不足。

凡有心想及非想,最终皆能达成事实,这是事理无碍,是真俗无碍,必要修行成功,才能到达。

四、事事法界——即理即事,即事即理。事理融通,无二无别。

《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

——————————————————————————

“法界”二字很难解释。归纳人类的文化,中国人过去讲“天下”的观念是指整个世界;现在已经晓得这个观念也不算大。宇宙的观念比世界大,宇宙有时间、空间,虽然无边无际,总还有个范围。佛教《华严经》的境界,超越一切有形相的物质世界,及无形相的理念世界。这个境界无量无边,《华严经》给它一个名称叫“法界”。法界--包括了宇宙、天地、世界等观念在内。

最近有些年轻人把“法界”观念当作“本体”,以西方哲学本体论来解释法界,并不完全对,也可以说不大彻底,因为法界一词非常非常抽象,但这个抽象也包括了具体。

《华严经》法界的概念,简单说来包括了四种涵义: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一般文字排列习惯先排理法界;照先后秩序,应该先有事法界,因为事代表物理世界、有形相、无形相,乃至人等一切事实。理法界包括观念、概念、思想范围。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其事无疑就是把理事融会贯通,没有障碍。

以“事无碍、理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这四句解释《华严经》法界的观念,是扩大范围来解释。

但是这么一解释,反而画蛇添足,因为既有所界,就变得有范围。实际上,法界无量无边,非常空洞;空洞不是假的,包括极为广大。然而在思想表达上,又不得不以这四句来解释法界。

所以,以法界的道理来讲,说这本《宗镜录》所讲的道是总纲;以佛法修证的道

理而言,就是《法华经》的一乘道。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乘道,拿文化思想作比喻,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所以叫‘不二法门’。佛说他所讲的小乘、

中乘、大乘不过是方便法门,事实上所有佛法修证只有一条路、一个目标、一个成果。好比教育层次,有幼稚园、小学、国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等班的分

别。将来一定还来个什么都不是,再创个新名词,因为现在学生程度慢慢向下拉了。教育虽有层次之不同,但是教育的总纲完全在教育你成一个人,一个人品的养成

教育,这才是整个教育的目的。所以《法华经》说只有一乘道。

但是,要成就佛境界,必须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修持。别说这个不容易,世界上、通的教育要完

成造就一个人才,也不容易。也许几十年的教育下来,真正造就一个人才,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果,可见教育之难。同样的,佛的教育,千千万万人学佛,能够修道

而成道,更是难矣!为什么难呢?见解问题。见地不到、智慧不够、理念不对。

在座很多朋友非常发心打坐修道,拼命想在那里‘坐’出一个佛来。我告诉他,从古

到今(当然可能有我不知的,不过看也看了几十年),没有看到坐出一个佛来。坐固然很重要,如果贪恋打坐,出家跑到山里想坐出一个佛来,那不叫‘成佛’,应

该叫‘成坐’,这是不合佛法道理的。佛者,觉也,一般出家、在家专门偏向修道个性的人,要特别反省注意这一点。

但是,如果连打坐、静坐、入定都做不到,那也免谈学佛了。静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你静不下来。认为佛法不一定在打坐和静上,而在动上,那又何必学佛!不如学猴子,再不然学电动机械猴,电钮一接就不停地跳动。其实,大家都动的很厉害。学佛要把这两方面搞清楚。

为什么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呢?知见(见解)没有明白。我经常说学佛这件事好像科学,但如果说学佛就是科学也错了,因为科学是科学、佛法是佛法。不过

它同科学一样,甚至比科学更严谨。为什么说佛法同科学一样?因为佛法是先理解理论,将理论归纳建立一个公式,按公式做实验求证,求证结果一定要得出什么答

案,这就是科学求证精神。许多同学打坐做工夫做不好,对不住,是理没弄通。真把学理搞通,然后依这个公式下手去求证,一定到达。

所以中国禅宗首重见地,见

地不到,做工夫没有用。哪个工夫最好?外道,可是心外求法,不知一切工夫是心里造出来的。那个能造的根本没有搞清楚没有用,所以见地非常重要。其实不但学

佛,做人做事,也重见地。见地即见解。眼光;眼光不远大,看不到前面。看准了,超过别人没有看到的就是智慧。

《宗境录略讲》

知易行难:四无碍

《易》有阴阳,《华严经》有事理。

阴、阳互相交织,阳中有阴,阴中抱阳。阴阳观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或许是中华文明的内核。

华严经提出了四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些概念相对于易经来说比较陌生,并且更为抽象。

四无碍我对于其现在的理解为:

四无碍虽然不一定要懂其真实的内涵,或许学佛之人看到这样的解释能气晕过去。但是经典就是拿来被人解读的,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读法,我最讨厌在读所谓经典时还有人要给我提标准答案。

四无碍对我来说,有点用,因为我需要它来提醒我知易行难,行事做事时时刻提醒自己。更何况读起来合辙押韵,是挺像咒语一样能绕在脑间。

道,法自然。空,悟无碍?

理无碍,事无碍

看到姊妹分享的一段话:“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她说要觉察,走这四步。

第一步,理无碍。这一步,我似乎通得比较快,毕竟从小就接受基督教的理论。经过多年的挫折与探索,深知全然接纳上帝,相信一切都是神最美好的安排,相信一切都在平衡中,相信一切已经发生的都应该发生,是最简单最安全的道。我相信,以我有限的认知,要达到完全“事无碍”还有断距离。然,接纳此刻的我,如此的我,就表示我在修行中了。

第二步,事无碍。这一步,走起来很难很难。我经常有种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做到这一步,是实修的重点,需要知行合一,不断操练了。相信在我的内在松动之后,释放的能量,会让我更有能力践行真道。

第三第四步很美,只是有点远了。如果第一第二步都不能做好,就求第三第四步,就有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了,就把他当做理想,渐渐靠近吧。

祝福我,日益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