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平台!

新高考等级赋分怎么算(3+1+2赋分谁最吃亏)

更新时间:2023-12-25 06:58:39作者:自考教育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图1

新高考等级赋分怎么算(3+1+2赋分谁最吃亏)

图二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实施新高考,第一、二批改革省份实施“33”考试科目,第三、四、五批改革省份实施“312”考试科目。高考成绩有三种评分方式:原始分、标准分、等级赋值。海南省考生统一高考科目成绩、等级(选考)考试成绩、高考录取总成绩以标准分呈现。此外,在其他28个省份中,语文、数学、外语均以原始成绩呈现,浙江、上海、山东、北京、天津的“33”课程中有3门选考科目以成绩呈现。第三、四、五批改革的23个省份的初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以原始成绩呈现,复选科目以成绩成绩呈现。

为什么要实行分级制度?

以实施“312”考试科目设置为例。在这种考试科目设置下,即物理或历史科目固定为首选科目,学生从生物、化学、政治、地理四个科目中选择两个科目作为复选科目。选考中,第一选考科目的考试成绩以原成绩呈现,第二选考科目的成绩以年级成绩呈现。也就是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或历史这一门首选科目按原成绩计入总分,其他两门科目的成绩按年级成绩计入总分。

复试科目之所以以年级成绩呈现,是因为院校招生是以高考总分录取,报考为准。除必考科目外,选考科目可能有所不同。如果总分在录取,则考生所选科目“不对等”。即使同省部分考生再次选择生物作为科目,其他考生再次选择地理作为科目,同样是90分。因为命题的难度和考生的不同,90分的“含金量”会有很大差异。评分遵循固定比例评分的转换机制,即根据相关测量原则,对参加同一科目考试的考生成绩按预先设定的固定人数进行评分,并在等级下进一步进行相应转换,尽可能做到具有可比性,保证高考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各省的分级有什么区别?

从各省新高考改革方案来看,评分分为固定分数评分和线性转换评分两种方式。年级定分分级是指将考生的成绩在一个固定比例的年级内分成更多的年级以增加区分度,直接给每个细分年级的考生分配一个分数,浙江、上海、北京、天津都是这样;内部线性换算分级是指在每个限定等级下,按照等比例换算的规律,进行线性换算得到最终换算分数。山东和第三、第四、第五批改革省份大多实行这种分级方式。

以第三个改革省份湖北省为例,复试科目原成绩从高到低按照15%、35%、35%、13%、2%的比例分为A、B、C、D、E五个档次。分数计入考生总分时,按照比例换算规则将原分数分别换算成100-86、85-71、70-56、55-41、40-30五个分数区间,按照线性换算公式计算考生分数,分数排名和原分数排名不变。

根据分级公式:(见图1)

其中,Y代表考生的原始分数,Y1和Y2分别代表某一年级原始分数范围的下限和上限;X1、X2分别代表相应等级的指定区域的下限和上限;s表示换算后考生的等级分数。你可以得到:(见

等级转换后,考生的等级排名和原等级排名不变。评分致力于通过反映考生成绩在所有考生中的分布,实现不同科目考试成绩的相对可比性。

如何看待分级制度的争议?

新高考实施之初,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学生盲目选考、功利化倾向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评卷成为质疑新高考科学性和公平性的众矢之的,学生、学生家长和身处其中的老师也很焦虑。

新高考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优势选择招生录取的科目和方式,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选择的效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即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高的成绩,进而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

在实行评分制的情况下,实际评分标准受到考生水平、参考数量和试题难度的影响,标准本身的不确定性加强。同一次考试,因为优秀生过于集中,可能会出现分数低的问题,优秀生吃亏;反而连成绩一般都有可能拿到更好的分数。因此,部分试点省份的学生出现了“田忌赛马”、“轻易避难”的倾向,大量学生弃物理而去,导致物理考生数量“断崖式下降”。同时,由于试点省份不同年级之间存在3分的差距,原来1分的分差可能导致最终分差3分,拉大了学生考试成绩的两极分化,强化了学生的“分数算计”。

为了解决因考生之间的博弈导致选择物理科目的学生减少的问题,教育部和地方省份做了三方面的努力:一是第三、四、五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实行“3 1 2”科目设置,以物理或历史为首选科目。根据对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的调查,总体上,学生参加物理科目的比例与“综合文理”和“综合管理”模式下基本持平,从根本上解决了参加物理科目人数下降的问题。二是教育部出台《考试选拔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也改变了高校为了保证优质生源不敢限制生源的局面报考科目;同时,各省已陆续启动选考科目保障机制,根据往年高校在校生人数设定保障基数招生录取。若选考人数过低,则按保障基数计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这门学科反而可以获得更高的分数,缓解学生将要承受的焦虑。三是逐步完善评分方法。按照后续改革省份对复试科目赋分的办法,考生成绩分为一个等级,考生成绩与原成绩排名保持不变,最大程度保证了考生成绩的区分度和成绩的公平性。2022年起,浙江省也将选考科目的评分差由3分改为1分。

可见,随着高考改革方案的逐步完善,选考科目评分引发的问题和争议也有所缓解。后续改革省份也进一步总结吸收了试点省份的经验,考试科目的评分方法也在逐步完善。分数原本的“可比性”是基于大众的普遍理解。与标准分数相比,规则更加复杂。在总scor的情况下

新高考实行选择性科目设置,旨在摆脱“唯分数论”和“文理分科”的弊端,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促进文理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选拔和培养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全面的人才。在凸显选择性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利益最大化”?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是最好的“利益最大化”。

如前所述,随着新高考在全国的推广,评分制度也在逐步完善。由于技术设计上的缺陷,学生游戏选科的情况逐渐改善。而且国家层面和大学层面都在积极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学科和专业。在这种背景下,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学科,将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据笔者长期跟踪调查,高中的老师、学生及其家长,以及高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认同新高考增加了选择性。从高中阶段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好的科目,可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因为都是自己喜欢的科目,学生会觉得学的越多越开心,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动力也更大。新高考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的认可度更高,进而会对学习成绩和学习成绩产生正向激励作用。相反,不尊重自己兴趣选择,听从家长或老师建议选择“更热门”专业的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业困难,不得不分流专业。

更广泛地说,在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国迫切需要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领域的人才短缺和技术难题,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另一方面,我国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实践能力,又要有志于成为“大国工匠”。一个强壮的男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是高中生在选择学科、专业或者更长远的职业规划时,不得不考虑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作者:王新峰

055-79000 2022年12月23日第9版名称:每周课程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国家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传播服务。

ID:jrtt

为您推荐

....